
微電影《我和阿寶有個約會》——
打破隔閡的對話,
締造聾健共融的低碳生活
微電影《我和阿寶有個約會》
背景
本計劃由龍耳主辦、可持續發展基金資助,並與 Cuson Imagity Ltd 合作製作微電影《我和阿寶有個約會》。影片圍繞一名內向的聾人青年小志與健聽朋友阿寶的互動,從一場看似平常的「約會」中,展開對聾健共融的深刻描繪。透過劇情發展與細膩演繹,影片引導觀眾反思溝通、理解與社會共融的多重層次。
同時,本片亦肩負教育與推廣的功能,融合「低碳生活」與「環保意識」於日常對話之中,展示社區內不同能力背景的人士,如何攜手創造可持續的生活方式。故事細膩動人,觸及社會邊緣群體與環境議題的交集,在藝術與公共教育層面均發揮積極影響。
挑戰
推動聾健共融與環保教育的創作過程中,我們面對多項獨特而具挑戰性的拍攝與敘事難題:
-
手語與口語的平衡難度高:影片需同時服務聾人與健聽觀眾,內容不能沒有口語對白的部分,也不能忽略手語表達,創作及後期製作需仔細調度兩者比例與畫面呈現。
-
推廣方向需顧及雙方文化差異:健聽觀眾習慣依賴聲音節奏與語言推動劇情,而聾人則依賴視覺與手語理解,需設計出雙方都能投入的觀賞節奏,並避免造成一方觀感上的疏離。
-
拍攝手法受限於手語需求:為清晰呈現手語內容,鏡頭運動、演員站位、剪接節奏都必須特別調整,降低了一般戲劇拍攝的自由度,導演與攝影團隊需具備極高的現場應變與設計能力。
-
社會文化與認知偏差需謹慎處理:影片觸及對聾人身份的誤解、溝通困難與情感投射等議題,劇本必須避免落入刻板印象,又要引導觀眾產生共鳴,創作過程需長時間與聾人社群交流以建立信任與真實感。
解決方案
Cuson Imagity 團隊結合多年與聾人社群合作的經驗,為龍耳團隊設計一套具包容性與高可視性的創作方案,讓資訊、情感與視覺語言完整共存於畫面之中:
雙語平行劇本設計
劇本創作初期已同步設計手語與口語兩套語言結構,對每一句對白都標註對應的手語節奏與情感語氣,確保兩者之間不產生語意矛盾。導演更特別設立「手語總監」協助演員掌握肢體語言細節,強化表現張力與語意準確度。
特製分鏡與鏡頭語言
拍攝時以靜鏡為主,配合中景與特寫切換,讓觀眾能清楚觀察演員的手部動作與面部表情,同時避免快速剪接造成視覺混亂。導演亦設計部分場景以「視覺沉默」作為敘事張力,讓觀眾透過非語言細節感受角色情緒。
觀眾導向後期調色與字幕系統
後期處理時特別處理光暗與對比,使畫面對比清晰、手部與表情細節不會被背景遮蓋;同時製作雙語字幕與可選擇的旁白聲音版本,提升觀賞彈性與可達性,鼓勵健聽觀眾進一步了解手語邏輯。
團隊導向與文化轉譯經驗
本片由 Cuson Imagity Ltd 總監陳文康親自監製,他在聾人社群拍攝領域具深厚經驗,不但熟悉聾人文化,亦能以電影語言作出有效轉譯。相較一般製作公司,他在處理社群敏感度、語言轉換與現場溝通上具備獨特優勢,確保創作尊重社群,又具藝術表現力。
影響及果效
本片在公開發布後於社交平台與聾人社區獲得熱烈回應,成為推動聾健理解與共融的代表作品之一。不僅令更多健聽人士對手語文化產生興趣,亦有助聾人群體感受到自身故事被重視與尊重。
此外,《我和阿寶有個約會》亦成為同類題材創作的重要參考。拍攝過程中展現的技術與敘事突破,提升了本地對融合性影像創作的關注與期待。影片同時觸及環保、低碳生活等議題,讓「共融」概念不只停留在語言層面,更延伸至生活方式與社會價值層面,實現多重公共教育效益。


